悦读

永州岛
爱链永州,一网情深!

余光中:以阅读相遇,以诗意告别

更新时间:2017-12-18 信息来源:凤凰网酒业


来源:凤凰网酒业

我们尝试以阅读的方式相遇世界,也要学会以诗意的姿态挥手告别。

11月30日,《一路书香》节目首播,第一集走进余光中先生故里——泉州,命名《乡愁》,为了重拾诗里的乡情,也为了致敬这位文坛巨匠,把来自魂牵梦绕家乡的祝福送给先生。然而如今愿望打碎,12月14日,著名诗人余光中与世长辞,再也没有机会听先生诵诗,《乡愁》成永恒绝唱。

有读者这样写道:小时候还不懂乡愁,就背会了你的诗;长大懂了乡愁,你却不在了。世界那么大,总要去看看,等真正启程了,却总想往回走。父母与子女、朋友与爱人,都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其实告别也是相遇世界的一种,因为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逢。《一路书香》以《乡愁》启程,大抵也有此意。既然先生已逝,而诗歌不朽,相逢无期,就让我们好好告别。再回顾《乡愁》这集,真正看看这首刻在国人心里的诗背后的风景,找寻那些温暖,重拾那些眼泪,把愁绪珍藏心底,读着诗走向远方……

其实《乡愁》让千万人感动,是因为千万人有了共鸣,而这种情感根植于中国千年文化,这样的惆怅不浓不淡,却带着旷古的悠远。读诗回乡,是为了在薪火相传的文脉中,找寻对根的眷恋。

嘉宾一行人找到了余光中先生儿时的玩伴,如今已有93岁高龄,自幼时分别,70年后才得重逢,但是那段快乐的童年时光是二人挥之不去的念想。老人回忆,余光中先生儿时喜欢爬古厝后面的荔枝树,“他比较会爬(树)”“爬上去捉鸟,小鸟很多,拿弹弓打鸟……”余光中先生的乡思里就有家乡的五颗荔枝树,曾作诗《五株荔树》:平台上自东向西一排荔树/庇荫着古厝半亩的故事/古厝坐南朝北,我探头北望/越过鳞鳞瓦坡,燕尾对拢/可窥山势起伏,背复远天一碧。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在问及多年重逢是否还认得光中先生时,老人果断的回答“认得”,因为他的“眼神没变”。

远游多年,然赤子之心未改,霜满华发,我一如当初。这大概是“初心”的最好呈现,浮世里迷茫的年轻人,当以先生为范。

一生见面甚少,却两地挂念。老人伛偻着身子走进家门拿出一包亲手制作的地瓜干,这是专门为光中先生而留,盼着文涛和小齐能送到海峡对岸的余老手里,如今,却再也送不到了……

嘉宾们一致认为这一集也该叫“地瓜香”,地瓜是余光中先生喜欢的味道。闽南语把“本地”叫做“在地”,地瓜正是“在地”之意,落地生根,那是家乡的味道。

老人在这里已经度过了93年,未曾远游。对于余光中先生来说,乡愁浓的化不开,而对于老人来说,难道也有“乡愁”吗?老人说,会的。

你在外面想家,我在家里想你。这乡里,有你才完整……

我们可以出去,但要记得回来。余光中的《乡愁》里,除了读懂惆怅,还要懂得珍惜。在外累了,记得回家看看,这样心是暖的,才有力量重新出发。

一首《乡愁》也架起了两岸的灵魂桥梁,两岸读之流泪,提之感叹,皆因同脉同血,同根同源。这也是余老一生作品不断提及的观点,在他看来,两岸的这种关系是永远无法割离和改变的,血浓于水。乡愁不是小家之情,而是大国之爱。

“我是东南西北人,祖籍永春,求学在厦门,生在南京,母乡在江南,成长的岁月在重庆,所以我就是个“中国人。”

“海峡对面迟归的稀客,说八月果熟,满枝甘荔,累累垂着绛圆的虬果……”

《一路书香》致敬《乡愁》,缅怀先生。生命这张船票,将载你到那头,愿你来世无乡愁……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