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3-05 信息来源:凡夫俗子话财经公众号
文章来源:凡夫俗子话财经公众号;作者:凡夫俗子
元宵节已成昨日,过了正月十五,年也算是彻底过完了。至此,我们再也没有偷懒的理由,大家该上班的上班,该忙活的忙活,至于赋闲安逸阖家团圆的戏码,还是等到明年再说吧。
不过还有一件笔者惦念不已的事:我那些被困在海南的东北老乡们都顺利回来没?就在前几天,受种种原因影响,三亚飞往内陆不少城市的机票价格纷纷破万,尤其是飞往哈尔滨的机票,居然接近20000元!可即便昂贵如此,依旧是一票难求。
一时间,黑吉辽,成了身处海南的东北人回不去的故乡。
近年来,在海南岛上置业生活的外来人群越来越多,其中又以东北人首当其冲,这已是见怪不怪。据笔者一个发小回忆,到了海南,一点儿都不会觉得陌生与孤独,因为经常能在大街小巷听到熟悉的乡音。倘若不看风景光看人,还真以为自己到了春暖花开的另一个老家。
那么,海南究竟是怎么变成“东北第四省”的?答案或许还要从东北自身说起。
1
经济不好,是东北人“背井离乡”的一个重要推手。记得1994年9月,笔者背上书包,正式迈入了小学校门,从此开启了长达21年的求学之路。而彼时,母亲在耳边说了一番话:“孩子,你要好好读书,努力学习,将来有出息了去南方工作生活那才叫好呢。”
话音一落,笔者却是哇哇大哭,只因为孩提时自己同父母似乎格外难舍难分,生怕万一去了南方就长时间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时隔多年,重新回想起这件“童年趣事”,不禁莞尔,在为自己的天真无邪而暗自发笑之时,笔者更加在意的,却是母亲说的那句话——或许,只有亲身见证了东北兴衰的父辈一代人,才对会南方格外羡慕与向往。
东北大地,曾经是没落的俄罗斯贵族、溃败的哥萨克骑兵、流离的犹太人心目中的“天堂”,这里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坚实。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重振萧然的国民经济,国家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其主要建设阵地就是东北三省。于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带着国家无与伦比的期许,率先从战后的废墟中苏醒,并成为了此后长达数十年的国民经济增长极。
数据显示,1952年~1978年,东北三省的GDP占全国经济总量比重完全不比江浙沪逊色太多,而东北三省更是长期贡献了逾五分之一的工业增加值;1960年是东北经济最为辉煌的时刻,总产值占全国GDP的19.08%,而工业增加值更是占全国的30.97%(详见图1、图2)。
在计划经济制度红利的推动下,东北经济堪称“风口上的猪”,其快速发展引来大量人口涌入,同时诸如鞍钢、哈电、一汽、一重、沈飞、东重等一批重工业龙头也随之崛起,“铁人精神”与“大庆精神”更是成为引领全国工业发展的精神榜样。
尽管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力带动了东北的经济振兴,却严重掣肘了全国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温饱问题没能有效解决,科学技术与教育水平严重落后,制度变革已是在所难免。此时,改革开放应运而生。但这次,历史却没有再次选择东北三省,只因为相比之下,南方沿海地区拥有更适合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物质条件与可塑性更强的制度环境。
于是,在新的政策利好作用下,南方沿海各省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迅速发展,而东北经济却似乎不大适应新时代的节奏,依旧沿袭着原有发展轨道继续前进,殊不知,差距已经逐渐显露。从经济总量上看,东北三省占全国GDP的比重同江浙沪地区越拉越大,2016年二者经济规模各自占比为7.05%和20.55%(详见图3)。同时,曾令东北骄傲无比的工业也竟然也优势渐退,黑吉辽三省的工业增加值总和占全国工业比重由1979年的17.36%降至2016年的6.67%(详见图4)。
此外,从城市来看,东北的三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1979年~2016年的平均经济增速分别为10.97%、12.55%和10.88%,看起来虽然不低,但是要知道,另一个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深圳,这一数字是23.61%。
究其原因,在于东北的计划经济思维根深蒂固,已经渗透到政府、企业和民众的方方面面,这严重固化了东北的发展理念,使之成为难以扭转的体制惯性;而资源优势随着资源价格的回落、去产能的推进也变成了“资源诅咒”。东北地区各级政府的危机和忧患意识缺失,加之法制化、市场化程度始终落后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这也给东北经济转型带来了多重阻碍。
还有一件事情不能不提。上世纪90年代末,国家为了推动国民经济的转轨而进行了大规模的国企改革,进而引发了国企职工的“下岗潮”,而国企云集的东北成了头号重灾区。1998年、1999年、2000年,这三年东北三省的国企下岗职工人数占全国比重分别高达24.5%、27.48%和27.24%(详见图5),所受影响之深,放眼全国再无其他。
面积接近150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大地,在计划经济时代创造了诸多望尘莫及的奇迹,可来到了市场经济后,却陷入沉郁,曾经高歌猛进、热火朝天的记忆日渐淡去。伫立在这里的老工厂泛起锈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开始告别昔日引以为豪的荣耀,变得困惑、迷茫,甚至恐惧。
与之相对应的,是南方地区的活力无限与生机勃勃。羡慕与向往,让不少东北人萌生了外出发展的念头。于是,以下岗员工为首的东北工人纷纷“用脚投票”,开始了通往全国各地的淘金之旅。而具备优惠政策环境与良好商业氛围的南方沿海经济特区,也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这其中,就包括海南。那些前往海南工作的东北人,发现这座小岛有着家乡不具备的种种魅力,让他们流连忘返。
比如气候。
2
曾经某位领导在讲话中提到,东北发展不好是因为太冷了。此言一出引起轩然大波,不少网友对其大肆抨击,有人甚至调侃道,老天爷才不背这个锅。
但是这话并非一点道理没有。
东北的冬天,着实冷得令人发指,零下二三十度的气温可以说是家常便饭。有人统计过,沈阳最冷月的平均气温低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哈尔滨最冷月的零下十九度平均气温,放眼全球都难觅对手,漠河更是创下了-51.5℃的最低记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东北,比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地区都要冷。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气候对于经济活动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早在农耕时代,温热带地区就是最先发展起来的,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没有一处是寒冷地带。或许是出于趋热避寒的本能,让人口从寒冷地区流出至温暖地区,这也成为了一种全球性现象,人口的日益集中带来了一系列的规模效应,故经济发展优先于寒带也就不足为奇。以西伯利亚为例,尽管俄罗斯政府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开发与建设,但是长期受到严寒的制约,导致西伯利亚的生产力与经济发展始终远远落后于全俄水平。
纵观我国历史可以发现,从汉代开始,身处寒冷地区的北方人就对南方的风和日丽极其向往,比如赫赫有名的匈奴,之所以与汉朝战事不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想夺取中原,到那个气候温和、物产富饶的地方生活;多年以后,雄踞雪域高原的吐蕃人也对大唐土地虎视眈眈;到了宋代,北方的辽、金、蒙都相继入侵中原,蒙古人更是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元朝;明代以后,位于东北的女真人攻破山海关,统治中原长达三百年之久……
俱往矣,上下五千年历史弹指一挥间。而今,尽管国家的气候相比于古代已是今时不同往日,但是南方温暖北方寒冷的本质并没有改变。科技的发达与社会的进步,让生活在东北的人们有了不少抵御寒冬的方法,任窗外北风凛冽白雪皑皑,室内依旧可以温暖如春,甚至要比华东中南一代大部分地区都要舒适。可是一旦走出家门,面对着冰天雪地,想想南方沿海地带的艳阳高照,内心也不免惆怅。
而今,随着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跨区域流动受到行政藩篱的限制也越来越少,越来越自由。于是,当那些背井离乡的东北人到了海南后,欣喜地感受到了这座小岛的阳光普照与水草丰茂,他们便如同发现新大陆一般将此消息告知家乡父老,进而带着一批又一批的老乡来到了海南。
人就是这么奇怪,一旦体验过海南的温暖,似乎便再也难以忍受东北的严寒。
进入新世纪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国家战略正式启动,制度的红利也确实惠及了一部分东北人,让他们变得更加富裕;恰逢此时,海南的商品房大规模对外出售。一时间,仿佛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条件尚可的东北人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纷纷涌入海南。
有了住房,就有了归属感。所以,与每年春运相同步的,是大批如同候鸟一般的东北人飞到海南去享受家乡没有的阳光海岸,绿水青山。
3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有另外两股力量鼓舞着东北人向海南“进军”。
首先是养老。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杨振宁先生说过,海南是全球华人最为理想的养老胜地;而台湾著名文人李敖也曾在“神州文化之旅”途中多次表示,希望以后可以终老海南。二位大咖尚且如此,足以见得海南在养老方面的优势。
众所周知,东北格外寒冷的冬天,会让老人呼吸系统适应能力下降,致使大面积的外感在老年人群体中频发,心肺功能受到影响;同时,东北的采暖多采用烧煤完成,这也直接降低了空气质量,不易于老年人身心健康。但是到了海南,一切问题都不复存在,温和的气候与几乎为零的空气污染,对于东北的老年人来说无疑是一重大福音,因此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东北老人云集于此。哪怕没到退休年龄的人,也会考虑在海南购置房产,便于自己退休后居住。
其次是度假休闲。
阳光、海水、沙滩、空气是当今国际旅游最不可缺的要素,海南不但全部拥有这四大要素,而且还是世界旅游资源中不可复制的绝版,令无数游客留连忘返。特别是2010 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定位为国家战略,这也加速了海南迈向“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进程。
风景和气候等原因,本来就已经足够吸引东北人了;而今,再加上生态文明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的进一步完善,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中年人出于休闲和度假的目的,也纷纷加入了“进军”海南的阵营。试想,对于大多身处内陆的东北人来说,置身于阳光海岸中,鲜花绿草相伴,远离尘嚣中的纷纷扰扰,那种放松与愉悦的心情自然是无以言表。而今,每逢春节去海南,似乎也成为了不少东北人的惯例。
种种因素叠加,让大量东北人涌入海南成为一种必然。
另外,从海南方面看,在经历了上世纪末的房地产泡沫与亚洲金融危机后,由于实体经济的匮乏让这个我国面积最大的特区经济遭受重创。亟待走出困境并发展经济的海南,对于接踵而至的东北人自然也是非常欢迎,甚至联合东北地方政府出台了大量吸引前来海南过冬和定居的政策,如开辟直达航线、办理异地民政服务、医保结算等,持续增加对东北人民的吸引力。
于是,便有了今天的局面。
4
“海南是东北第四省”,其实只是一句调侃,毕竟,海南是全国的而不是东北的。除了东北人之外,这里还吸引着其他省市的人;而除了海南,东北人也还在走向青岛,走向威海,走向北海。
可是现象的背后,却掩盖不住东北的失落。
那片曾经吸引着全国各地人民竞相涌入的土地,而今在自身经济困境尚未冲破时,还要默默承受着“孔雀东南飞”的苦痛却日渐无能为力。
或许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两个素不相识的东北老人在异域他乡邂逅,寒暄后发现,彼此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经历:发展在北上广,而今都定居在海南……
只是不知道,他们共同的老家,那时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