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永州岛
爱链永州,一网情深!

共振效应显现 "湾区经济"钱景广阔

更新时间:2018-04-13 信息来源:商学院


作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今年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了热词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是指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湾区经济”,把粤港澳城市群勾连起的湾区作为一个整体规划。

99545101281431000.jpg

湾区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也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群和经济带的显著标志。国际一流湾区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已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核心动力源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李克强总理也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

政策将粤港澳置于风口之上,但大湾区未来应扮演什么角色?需要克服什么障碍?各大企业该如何更好地参与到湾区建设中?

国家战略护航 打造世界级湾区经济体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邹学平告诉《商学院》记者,粤港澳大湾区是以往粤港澳合作的升级版,以往的粤港澳合作,是一个区域合作的概念,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和时代热词,最早于2017年3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2017年相比,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加凸显国家战略地位。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湾区发展规划呼之欲出,很快步入实施阶段。二是将“深化合作”改为“全面合作”。三是表述位置改变。

据2017年的经济数据显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已突破10万亿元,远超旧金山湾区,跻身全球第二大湾区。

不同于曾经的“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更加深厚的市场基础。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表示,“过去珠三角讲的是农业人口进城概念,现在湾区背后将有自贸区的概念。过去没有做到的三地货物流通将有可能实现。可以说香港、澳门、广东的联动让整个大湾区的竞争力明显提升。”

目前,有不少研究者都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所形成的影响将不仅局限于区域内,其影响可能在更广泛的地理空间上发酵。

“粤港澳大湾区因为其地理区位上的优势,即毗邻南海,背后又有发达的内河航运可以连通华南腹地。”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经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阁分析认为,“因此不但有机会带动广东、香港、澳门的城市群发展湾区经济、还有助于形成向外辐射东南亚、向内带动华南纵深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

教育、民生、基建各方面加速融合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开始进入“落子”阶段,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虽然有了一系列发展“共振”的基础,但实际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解决方案相对容易,三地接下来面临“最难啃的骨头”将是如何突破制度上的壁垒:“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特点,同时也是难点和痛点所在。要实现这项战略,有许多具体的、艰难的工作有待推进。粤港澳是三个关税区、三个货币区、三个合同区、三个法律区、三个教育区,要实现有别于过去三四十年的新协调、新合作、新互动,就不能不对这“五个三”做更大的触动。

3月19日,深圳前海管理局官方网站挂出一则公告,宣布即日起对在深圳前海工作的港澳居民,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至此,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的“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实行就业许可制度”在前海率先取消。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体制机制壁垒,开始出现实质性的破解迹象。

作为一家从深圳成长起来而又在香港上市的互联网巨头掌门人,腾讯公司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对此深有体会:“我们也会和香港方面沟通,比如在出入境、人才流动方面,他们有时候会抱怨,港澳同胞到内地看到使用微信支付很方便却用不了。这是因为在内地的金融机构以及网络服务方面,港澳同胞的身份证没有办法像内地身份证可以核实真伪,照片是不是符合要求等等。没有这样的条件,很多服务是用不了的。”

观澜湖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鼎健对《商学院》记者表示,尽管当前鼓励港澳人才到内地创业就业,但由于体制机制问题,他们享受不到同等待遇,因此效果也并不理想,这将是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需要破解的重要问题。

在朱鼎健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对标纽约、旧金山和东京三大国际湾区的区域经济发展重要战略,其核心定位是构建世界级创新经济的湾区城市群。要实现这一使命,在大湾区内实现创新产业聚集、创新人才持续培养和创新技术的不断交流至关重要。

3月20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纲要正在制定,很快会出台实施,港澳居民到内地来,特别是到广东来工作、生活,在住房、教育、交通等诸多方面将逐步享受同等的待遇。

“粤港澳大湾区融合了世界级湾区的所有特点,如何更好地实现流通和互动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朱鼎健提议,由教育部牵头推动支持,形成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更加制度化、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加强大湾区更为开放性的人才培养和创新研究,为大湾区的未来源源不断地提供智慧动能。第一,在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鼓励高校之间开展更多2+2、3+1联合学位、暑期课程学分互认等开放培养项目;第二,推动成立大湾区中小学生体育联盟,组织多元化丰富化的体育赛事;第三,开展多元化的文化艺术交流,吸引青少年广泛参与。

朱鼎健认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被提到紧迫的议事日程,增加国际化人才比例,推动人才的自由流动,特别是吸引港澳青年在内地就业创业,成为建好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因素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归根到底人是非常重要的。”张玉阁认为,粤港澳合作的一大重点是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这需要依靠专业人士来推动,当前国家也高度重视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创业,这二者均指向港澳居民在内地工作和生活的便利化和自由化。

地产、高新行业将迎来创新机遇

伴随政策春风,不少国内企业开始纷纷行动。随着《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扎根于广州的各大创业创新企业以及各大房企看准湾区发展契机,频频落子,布局有道。除了地产开发外,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旧改、产业小镇、海洋经济、医疗健康等多元新业务也相继展开。

目前粤港澳湾区内各城市,都开始根据城市特色,逐渐规划和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随着湾区的发展,各城市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加大,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人口红利也将持续发展。广东省在“十三五”期间,基建总投资约4.8万亿元,项目多达543项。此外,为了推动粤港澳的融合发展,路网建设辐射也更加广泛。经济发展潜力、人口增长红利,轨交的畅通及基建的完善,都将会给房地产行业带来更大的机遇。

严跃进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内“9+2”的城市构成各有特点,而域内城市如深圳、广州又恰好是目前多家龙头房企的大本营。如万科、碧桂园、恒大都是从这些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像保利、华润、富力等房企也均是从华南区域走出,开始全国化扩张。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落地,无疑为这些企业增加了新的机遇。

据克而瑞地产研究统计,2016年末,这些总部处于粤港澳大湾区范围内的企业在域内土地储备达15%-25%,碧桂园其比重甚至超过了36.5%。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起,有不少执行高周转、快速扩张策略的房企大举进入粤港澳大湾区范围。比如融创、阳光城、龙湖、泰禾、融信都积极展开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扩张。而旭辉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执行董事林中也表示,2018年,旭辉也将加大在粤港澳的投资力度。

除了房地产行业外,高新技术产业的机会同样不少。深圳作为中国创业创新的重要阵地,孵化出不少创业创新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工场。

此外,粤港澳三地联手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协同推进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在协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协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协同打造重大基础平台方面,都有新动作、新进展,有的已有早期收获。

马化腾表示,实现大湾区“机遇共享”,意味着打造中国资本和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桥头堡”。他提议鼓励世界名企设立区域总部或创新研发中心,促进生产要素资源双向进出、有序流动。鼓励大湾区“产业共建”,打造以“科技+金融”为基础的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率先打造“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先行区”,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普及应用,探索建设“云上湾区”。同时,充分利用金融业集聚优势,在大湾区加快金融业开放步伐,提升金融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支撑力。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必将成为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与新经济典范,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一极。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在引领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过程中,也会将中国制造高端装备、中国标准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大湾区经济“钱”景广阔,发现大湾区价值,寻找其中的绩优公司,长期持有将是机构未来的战略思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