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5-10 信息来源:品途网商业评论
当大家还在揣摩庄辰超的“便利蜂”到底想干什么的时候,刘强东又扔出了百万便利店的炸弹。除了京东以外,阿里、掌合天下等大玩家也纷纷进入了收编便利店的市场。那么,狂想曲已奏起,便利店风口上能飞起多少只猪呢?
5月初的某个早高峰,记者来到便利蜂长远天地店,在店内,记者选择了一份关东煮,通过打开便利蜂App扫描货品上的二维码,共计消费7.5元。
记者站在店内直至吃完期间,收银队伍排得仍像一条长龙——大多数人仍然习惯传统的在收银台排队、付费,而不是像记者那样选择便利蜂的自助购物功能。
午餐前,记者又来到中关村的另一家便利蜂,穿着便衣的店员开始接收订单、配货、分拣,可能是对流程不熟悉,店员在整个过程中显得有些手忙脚乱。陆续地,有消费者到店提货,店内竟然还有很多订单没有完成分拣。在这过程中,记者甚至听到店员引导消费者取消自提订单、重新在店内自助购物。
从以上购物体验来看,今年实体零售出现的“新物种”——便利蜂并没有达到他宣传的预期。
便利蜂是不是在玩概念?
便利蜂是庄辰超离开去哪儿后的创业项目,作为试水“新零售”的入口,庄将便利蜂定义为“以科技驱动”的便利店企业。
目前,“新物种”便利蜂在购物体验上有四种选择:两种是线上选择(线上支付送货上门、线上支付线下自提),两种线下选择(店内自助购物、传统的购物模式).
虽然App自助购物是便利蜂的主要宣传点,门店自提也更多是对送货上门的一种补充,但在品途商业评论走访便利蜂时发现,目前顾客自提多在收银台完成,如果收银员负责自提交货,反而会降低收银效率,但安排专人负责配货分拣,又会增加人员成本。
这与便利蜂的初衷相去甚远——尽管它想完成便利店线上线下的融合,现在看来,用户体验尚未达到最佳,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品途商业评论:便利蜂运营的核心是以线下为流量入口,往线上引流,但首先仍是线下店要做得好,吸引人,做好这一步,才会有引流的事。
短短几个月,便利蜂在北京已有7家门店,在外界褒贬不一的评价下,手握30亿人民币的庄辰超到底要在便利店风口下做什么样的生意,这是外界一直在揣摩的问题。
在传统零售其它业态关店潮的背景下,便利店的表现是逆市上扬的,据贝恩公司和凯度消费者指数联合发布的《2016年中国购物者报告》显示,便利店在2015年实现了超过13%的增长,几乎是2014年增速的两倍。
两年前,互联网进入便利店领域的第一批玩家开始入场,后来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两种结局:要么销声匿迹,要么找到靠山。
找到靠山的那批玩家在今年又玩起了新零售概念,便利蜂作为后来者,闯进拥挤的北京便利店市场,但也有专业人士质疑称:“便利蜂仍停留在玩概念的阶。”
其实,在便利店这个传统业态中,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三大问题:1。毛利薄,产品真假难辨;2。进货渠道相似,缺少差异化竞争;3。品牌商服务(物流、动销等)不到位。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从业者向品途商业评论表示:“711在北京的营业额算是高的,其中直营店的净利润为2.68%,加盟店只有0.68%!”同时711的毛利率又比国内连锁零售要高,所以可以看出便利店盈利是很难的。
“所以,唯一能解决当前盈利难的办法就是快速扩张规模”,上述人士告诉品途商业评论。事实上,这也是便利蜂的“小目标”——在北京开一万家店。但这操作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便利蜂用5年时间开200家店就不错了,前提是先扛过前三年”,上述人士表示。
便利店的轻重模式之争
据凯度零售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快速消费品互联网B2B市场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市场存在约680万家传统社区中小门店。2014年到2016年,传统中小门店数量的复合增长率是-2%,并且正在加速被互联网公司“收编”。
随着互联网电商的日益普及,包括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电商巨头在内,纷纷将目光投向了这些海量的线下小店。
2016年阿里巴巴推出B2B平台“零售通”,让中小零售店主可以通过“零售通”APP直接进货,并计划用3年时间覆盖100万家零售店。近期,京东采取品牌便利店加盟+O2O的策略,提出未来5年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的计划。苏宁也正在通过各种渠道为苏宁小店开路。
便利店为什么能成为风口?除了资本角逐,更是因为在传统零售业态体系中,便利店是综合驾驭成本最高的业态,更有一种说法称,便利店是实体零售最后的“净土”。即便7-11进入北京市场十几年,但是在便利店这个“不存在饱和之说”的业态中,至今未出现全国性的市场霸主。
在互联网与线下便利店结合之际,出现了两种业态的便利店模式:一种是轻资产模式,另一种为重资产模式。
京东近期的选择是轻资产模式。其实早在2014年,京东就曾实施过万家便利店计划,但是这个项目后来被外界认为是一个失败的项目。而如今,京东到家又开始了轻资产运营的模式,4月10日,刘强东对外宣布京东要在未来五年内将在全国开设一百万家京东便利店,也是走B2B送货模式。
而今年出现的另一个新零售“超级物种”——盒马鲜生与爱鲜蜂一样属于重资产模式。重资产模式虽然前期投入大,但是建立的竞争壁垒很高,同类企业不易模仿。几乎所有的传统零售带都是重资产模式,因为要选址开店,自己运营门店,连锁企业还要有自己的物流网略,因此有行业人士向品途商业评论表示:“重资产,或许更进阶现代零售的本质。”
那么重资产的便利蜂与传统模式的便利店有什么区别?
便利蜂一开始就设置了门店+App双线运营的架构,除了盒马鲜生也是双线运营外,在传统的零售行业中,无论是实体零售触网,还是线上品牌拓展线下渠道,总是没有办法同步进行。
如果不双线运营,会怎么样?以多点和物美为例,林捷近日在接受品途商业评论采访时表示,多点与物美在前期没有打通线上和线下两端,导致促销系统和会员系统价格不一,用户体验很差。而双线运营的架构下,避免了传统的零售业左右手互博的问题。
线下融入互联网元素、线上有门店做支撑,团队既有便利店从业者又有互联网从业者,便利蜂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一边适应一边成长。
资本驱动下的便利店风口,不值得all in
在便利店这个看似传统的零售业态下,过去少有互联网和资本联手跨界大举进入市场。传统零售在电子商务的冲击下,大卖场作为主战场在2015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相比之下,便利店及街头小店增长迅速、接近消费者,兼具社区服务功能,提供便民服务的零售终端正随着科技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这是便利店吸引资本进入的原因之一。”前去哪儿网集团副总裁、现货圈全创始人张泽表示。
便利蜂创始团队来自7-Eleven和邻家,创业初始由斑马资本投了3亿美元,
注册资金是1亿人民币,看起来底气十足,但与传统便利店相比较而言,只是一个小型玩家。据了解,全家注册资本是4.86亿,北京711注册资本为7.26亿元,上海711注册资本味4.4亿。
所以在便利店领域,不砸时间和资本,很难激起水花。
说起资本驱动模式,最典型的案例是满大街的共享租车,先是滴滴在网约车市场是典型的资本驱动型,而最火的共享单车摩拜单车和ofo从一生下来就是资本驱动型,可以称是,没有资本驱动,这些行业根本没法活下去。
如今的新零售领域又是一个资本驱动的产业,阿里、京东的强势布局,这背后正是强大的资本支持。所以便利店这个业态,也是一个需要资本不断涌入的行业。
当前国内便利店处于极度不饱和状态,虽处在风口浪尖,但便利店业态需要的是精耕细作,它不是一个快速投资产品。零售行业从业者告诉品途商业评论:如果按照投资的高回报需求来看,便利店很难实现快速且高额的回报,资本的过度驱动下,也会让企业发展误入歧途。便利店虽然是风口,但不是一个值得all in 的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