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5-28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带一路”3年多来到底取得怎样的进展,已成为国内外舆论极度关注的焦点议题。大量报道与学术研究习惯用宏大形容词与不同数据概括,却往往忽视那些有血有肉“一带一路”故事背后的多面性。笔者与所在机构同事曾去过40多个国家宣讲、对话与参会,写过一些理论阐述与综合文章,这次想用10段简短的亲历故事透析“一带一路”进程中的复杂与不易。
防范“大包大揽”
故事1:在某区域大国的双边《共建备忘录》谈判桌,笔者作为中方三位文本谈判代表一度如坐针毡。文本中原则性的问题,谈得相当快,但僵局陷在具体重大项目上。对方急切借“一带一路”重大契机发展本国经济,把国内许多重大项目都往《共建备忘录》里塞,中方谈判人员不得不就每个新增项目临时打电话回京,寻求相关机构帮助。
这次谈判提醒我们,不仅要为“一带一路”目前得到全球多数国家的支持而喜悦,也要防范一些国家的过高期待以及项目合作中的“大包大揽”。前三年,“一带一路”为了更快地推进与国外的合作,与40多个国家签署相关合作备忘录,赢得了100多个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公开支持,做大做强“一带一路”的全球影响力,进而推进中国下一轮开放势头,这是无可厚非的。
下一步中国需要防范“贪多嚼不烂”,虽然还要努力做大项目、签大协议、寻求大国支持,但也要从小处着手,完善小细节,严防小纰漏,注重小条款。毕竟,“一带一路”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接下来要进入“精耕细作”期。
继续戒骄戒躁
故事2:在肯尼亚,笔者调研该国100年来第一条铁路:从最大港口蒙巴萨到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这条铁路完全由中国企业承建。所接触到的当地官员、民众都对中国感激不尽,也对中国系统的运营前景充满信心,给了中国企业未来多年的运营权,希望中国能够“传帮带”,以便实现肯尼亚经济的可持续性自主发展。但令人诧异的是,某国的公司在铁路沿线投资了公路及相关基础设施,意在对蒙内铁路展开营运竞争。
这个项目警示我们,在经历千辛万苦而取得“一带一路”许多重大项目突破性进展之后,更要继续戒骄戒躁。中国企业以物美价廉、合作共赢等方法与西方企业在全球市场分蛋糕、做蛋糕,体现了不断提升的中国软实力,但同样引起了西方企业的警觉、竞争甚至是市场的反扑。
走到一个新的国家,拿下一些大项目,如同“打天下”,但“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中国崛起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中国企业在全球崛起之路同样不容易,而“一带一路”的推进进程则必将是不平坦之路的集中折射。
企业借机“凤凰涅槃”
故事3:义乌是“一带一路”贸易领域的重要支点城市。这些年义乌对外贸易连续多年以两位数增长,2015年更是实现了进出口总额增长41.5%,这在全球贸易多年平均增长仅3%左右的大背景下,无疑是巨大的亮点。当地官员与商户告诉笔者,义乌批发的小商品物美价廉,不同于欧美奢侈品牌,很对“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胃口。两年前,“义新欧”班列开通,目前已来回数百趟,在义乌小商品城专门开设了“进口馆”,足不出户就能一手购买到数十个国家的商品,义乌实实在在受益于“一带一路”。
这个典型案例反映了“一带一路”的务实性。诸多地方企业尤其是数以千万计的中小企业主,主流想法都是想图“变”,希望在未来能借“一带一路”,审时度势,实现企业的“凤凰涅槃”,此时,各级政府如何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帮助诸多中小企业顺利转型升级,是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责任。
不是无偿让利,而是共赢
故事4:2015年笔者在波兰某重要智库调研。刚落座,对方就调侃,“您是本周我们接待的第四批中国代表团了,相信也是来谈‘一带一路’的。我们就想问一个问题:中国到底能给波兰什么实际利益?”此后的谈话中,对方还反复问及中国带来的务实利益。
这段回忆至今如鲠在喉。当下,“一带一路”研究与对外交往多是强调给对方带来利益,生怕对方不愿合作,这代表着中国走向世界进程的诚意与善意。但必须注意,类似的善意、诚意有时也会助长一些偏见,误以为中国主动送上门的合作意愿,意味着中国有求于他们。事实往往相反,中国走出去是相互需求的结果,不是谁求谁,更多时候,中国是合作的“甲方”。
“一带一路”追求合作不是中国无偿让利,而是共赢。对方要赢,中国也要赢。全球面临着经济增长长期低迷、贸易增长萎靡不振、各国基础设施落后的困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发展经验有助于世界的未来,越来越多国家主动寻求对华合作。因此,对外合作,也需要自信。这应是未来“一带一路”进程的重要规则。
完善“走出去”的规则
故事5:在拉美某大国调研时,笔者与一位国企老总交谈,问他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他没有指涉美国、日本或欧洲公司,而是谈到同行业的某一些中国公司,还列述了一些项目竞标过程中中国公司竞相压价的难堪与尴尬。他的另一句话更加令我瞪目,“中国企业不怕与任何发达国家在海外竞争,但很害怕与国内企业在竞争。”他暗示,国内企业有时会出现竞相压价、不守规则的现象。
这类竞争状况当然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市场化表现,但也折射了“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一些企业蜂拥而出,以“占领市场份额”为唯一战略目标的盲目扩张性。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化企业“走出去”进程的行业管理与规则制订,提升中国企业的品牌,打造“百年老店”式的企业,目前看来越来越变成了“一带一路”当务之急。
对外传播需供给侧改革
故事6: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笔者曾给来自中欧各国上百位企业家、商会负责人与政府官员宣讲“一带一路”。课后,副州长感叹道,没想到近两小时的课程,下面竟如此鸦雀无声地听讲,他们太渴求知道“一带一路”的真实故事与实际情况了。一些企业家的问题显得非常基础,比如,“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过程,“一带一路”倡议中到底有哪些内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到底会持续多久,等等。这些问题都反映了中国的思想供给还远远未跟上。
类似经历,许多出国调研的学者都曾遇到过,这使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压力倍增。笔者在数十个国家宣讲“一带一路”,遇到更多的问题不是听众的刁难,而是一些“一带一路”的基础知识。这些年,国内已有数百万篇的“一带一路”新闻报道,但外语传播的有效性、广泛性仍不够,如何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更多深入人心的传播中国信息,借助电影、文学等脍炙人口的方式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中国故事,涉及到话语体系、传播机制、运营人才等对外传播方面更深化的供给侧改革,可谓任重道远。
完善心理地缘观
故事7: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几位当地学者感叹道:“一带一路”令中哈两国走近,但许多哈萨克斯坦人在社会心理上仍觉得与欧洲国家更近。事实上,哈萨克斯坦最大城市阿拉木图飞到乌鲁木齐仅需1小时。笔者曾问过一个研究生班的学生,有谁能说出“中亚五国”的首都?结果没有任何一位同学能立刻背出。
这种反差是对中国社会心理的重大告诫。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国外通常指的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却忽视了多数邻国尤其是中亚国家的存在。“一带一路”国家在中国社会的心理中是一个巨大的盲区,是中国人的全球观失衡的重要表现。目前,越来越多国家对华签证采取免签、落地签的方式,这是调适民族心理的重要基础。中国舆论不妨多建议普通民众,多加强与邻国的互动,多到“一带一路”国家走走看看,完善中国人心理的地缘观。这也是一项“一带一路”民心相通领域的重大工作。
资金融通开始发力
故事8:这些年,笔者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个别城市商场、景点能直接花人民币,有的商家甚至还用人民币标价。在春节期间,泰国曼谷与北京的航班数量竟超过了“中国航班最忙碌”的京沪线。“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在东南亚有极大的优势,使得资金融通领域也水涨船高。不只是在东南亚国家,笔者在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的一些著名景点,发现几乎所有当地人都会用“你好”、“谢谢”与中国人打招呼。
这种交易仅仅是开始。中国虽已与23个国家实现了货币的直接交易,但仅有8个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资金融通”为目标的金融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核心内容“五通”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发挥着人体血液般的作用,保证“一带一路”的经济运行稳定。
不过,相比于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目前看来,资金融通在“一带一路”的“五通”中刚刚开始发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便利贸易和投资,让金融合作成为“一带一路”新引擎,这应是可预见的期待。
化解大国纠结
故事9:2016年夏天,印度孟买曾举行规模盛大的全球智库会议,全球治理是讨论重点,提及基础设施建设时,一些印度学者都推崇中国的贡献。一位出租车司机告诉笔者,“很想去中国。中国比印度富,但印度未来也会越来越好。”另一位贫民窟里的印度教徒说,我们也有梦想,就像电影《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那样。不过,一旦谈起“一带一路”,他们就显得有些拘谨。对于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多数印度智库都有各自的想法,使得“一带一路”南亚段的进程变得复杂。
这种纠结是一些区域大国的典型体现,包括德国、土耳其等区域大国也有部分学者存在类似纠结。一方面他们希望与中国合作,搭中国的经济增长便车,学习中国的发展经验,向中国取经,与此同时,他们也焦虑于中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怕中国过于压制本国在本区域的影响力。事实上,“一带一路”不是零和博弈,共赢价值观,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如何深入全球人心,在区域大国尤其显得迫切。
推进全球新进程
故事10:2016年4月18日,笔者所在机构与美国著名智库CSIS共同举办了“中美‘一带一路’智库对话”,据说这是在华盛顿第一次举行的“一带一路”主题中美对话,上百位官员、学者与相关人士听取了对话会的新闻发布。一位官员说,为何会有这次对话,因为美国开始严肃地思考“一带一路”。1年多来,笔者还曾两次去美国国务院宣讲“一带一路”,都有数位执行层面的中层官员问询“一带一路”的逻辑。他们不是完全排斥“一带一路”,而是想急切了解“一带一路”的真实情况。
这些反馈在近期中美交往中得到了更多印证。从近年来数十份美国公开智库报告上看出,美国政府尤其是特朗普总统执政以来,在“一带一路”的看法有松动。2017年4月初“习特会”上,习近平主席表示欢迎美国加入“一带一路”。这是中国主动向美国伸出“一带一路”橄榄枝,获得了美国的积极回应。可以预见,中美在“一带一路”展开重大合作的可能性更是越来越大,而这将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的全球新进程。(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本文刊于5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