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0-22 信息来源: 最佳管理智囊
本期教授简介
▼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组织管理系教授
研究领域:知识管理,冲突管理,跨文化比较研究。
路琳,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组织管理系教授,麻省理工(MIT)斯隆商学院访问学者。研究兴趣包括创新管理、知识共享、跨文化管理,教授课程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沟通、跨文化管理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与译著六部。担任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等评审专家,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审委员与评审专家。曾为众多企业提供培训与咨询,其中包括宝钢集团、海尔集团、上海建科院集团公司、中船江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电力、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上海久隆管理咨询公司、国泰君安投资管理公司、可口可乐、欧瑞康(瑞士)集团、诺华制药、费森尤斯(德)、梅塞德斯奔驰(德)等等。
大家好,欢迎收听安泰EE.5分钟高管课程,我是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组织管理系的教授路琳。上个月有一条引起轰动的消息,代表人工智能的阿尔法狗与排名世界第一的围棋冠军柯洁对战,最终阿尔法狗以3比0的总比分获胜。这条消息使得舆论哗然的同时,还引发了一个重要的思考,那就是,随着人工智能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作为人类,还剩下哪些价值?如果说在人的身上,有哪样特质是人工智能永远无法替代、无法超越的?那就是创造力,就是人类持续创新的能力。今天,我就和大家谈一谈当前人们在创新上存在的一些误区,通过重新梳理创新的概念,和大家一起寻求解决方案。
在现代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创新”决定了一家企业能跑多快,能跑多远。但是,也有一些企业家感到疑惑,在研发上投入了重金,却无法带来立竿见影的成效,有人开玩笑说,不创新,相当于等死,一创新,就是找死。
其实,这些问题的源头就是大家没有理解创新的本质。从创新的出发点来看,是寻求即“新颖”又“实用”的想法,从而转化为产品或者服务。新颖,是创新的决定性特点,无论是从无到有,还是循序渐进,只有当产生的想法或者产品具有新颖性,才可以称之为创新。实用,是检验创新结果的重要标准,也是新颖性得以实现的载体。人们对创新常常存在一个重大的误解,那就是将新颖性与实用性混为一谈,不加区分。事实上,“新颖”与“实用”有着显著差异,两者不是总是并驾齐驱的,相反,这两种特点很可能相互矛盾,此消彼长。
例如,我国每年专利的总数早在五年前就超越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但专利转化率却远低于美国。有人统计过,中科院有效发明专利的平均维持时间是5.2年,维持10年以上的仅占5.5%,这一数字意味着创新成果的转化远远不够。也就是说,代表新颖性的专利并没有转化为实用性的产品和市场需求。
大家是否知道,世界首台数码相机1975年在美国纽约柯达实验室中诞生,当时柯达开过一次高层会议,讨论卖数码相机还是卖胶卷相机。最后的决定是拒绝数码相机,继续投资胶片技术研发。为什么呢?柯达的CEO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大概只有一种生意比柯达赚钱,那大概就是卖白粉。卖胶卷相机就等于在消费者家里放了一台柯达印钞机。柯达沉溺于原有的产品和技术所带来的丰厚利润,受到了胶片技术实用性的羁绊,忽略了数码技术的新颖性可能带来的巨大市场冲击。最后,当柯达在数码时代犹豫了十年后,已经错失城池,称霸胶片行业几十年的柯达走到了破产的境地。
因此,在创新中仅仅强调新颖性,忽视创新的结果是否实用,虽能产生许多奇思妙想,却无法转化为有价值的社会贡献。而如果过于受到实用性的束缚,又会错过新方向,积重难返。
那么,在创新实践中,应当如何摆正“新颖”与“实用”的关系,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从而让创新真正有利于企业绩效的提升呢?
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贾斯汀•贝格(Justin M. Berg)对创新中新颖性与实用性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起笔效应”(The primalmark)。
在书画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起笔往往决定了整幅作品的方向与基调。创新项目中也有此效应。在创新项目的开始阶段,员工接收到的指令或暗示,将左右他们后续实施过程产生的成果里“新颖”与“实用”的相对比重。
贝格教授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在任务开始阶段,如果人们接受了新颖性引导,他们的后续工作会产生新颖性成果,但与此同时,这些成果会牺牲实用性特征。相反,如果人们一开始接受到的是实用性引导,他们的作品会明显倾向于实用性设计,却在新颖性上显著不足。更有意思的结果是,贝格教授的实验还发现,一开始接收到新颖性任务引导的人,在进展中如果再受到实用性的引导,将有效地提升其产品的实用性特征。而一开始接受了实用性特征引导的人,却无法通过后期在新颖性上有所突破。简单来说,从新颖到实用,是可以实现的,而从实用再回到新颖性,则是一条无法通行的单向变车道。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创新管理中,把握时机,在研发的不同阶段,给与员工适当的新颖性、实用性引导,才能获得最有效的创新,企业创新的效益才有可能实现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