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永州岛
爱链永州,一网情深!

[讲武堂]"铁军"历经3000次战斗无一不胜

更新时间:2017-11-12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


铁军军徽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国新闻网,作者:栗振宇,原题:“铁军”永不生锈:历经3000多次战斗无一不胜

岁月轮回中,英勇智慧的人们往往一面秉承初心、不忘来路,一面又超越历史、捧起新的光芒。一种文化的精神传统,由此铸就。

人民军队80多年艰苦卓绝的历史征程,造就了众多英雄团队,铁军是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部队。那一连串人们耳熟能详、赫赫有名的历史细节,无不映照出铁军威名,让人肃然起敬。铁军精神的背后是一次次艰难考验、一次次生死硬仗、一次次铁血荣光。

文化是可以解剖的。和平年代,铁军展示的精神面孔,让我们理解了他们刻在骨子里的追求,更让我们对于“昨日辉煌能否延续,英雄劲旅能否继续创造英雄业绩?”这样的问号,倍觉踏实!这种传承,给当下的军营文化建设以颇多启示

文化演进的节奏,常常把轰轰烈烈的动人画面冲洗成一个个寂然的碎片,而文化的精神却一直萦绕在这些碎片周围,并在悄无声息中影响着从一旁路过的人们。

从陆军第54集团军采访归来,我的心里一直被一种沉甸甸的东西占据着,那是峥嵘岁月的分量,也是一种精神传统的冲击力。它在反复提醒我,历史荣光而今虽然只能通过史册去追寻,但文化的精神并没有因此而离开;它留下了,化作了这支部队独特的性格气质和精神面孔,生动活跃在它的每一个细胞当中。

(一)

一支部队的精神传统意味着什么?

前些年,第54集团军经过反复思考总结,将“铁军精神”的表述以党委文件的方式呈现在官兵视野:“铁的信念、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2015年,铁军党委进一步将这一表述细化,把铁军的精神基因概括为:“铁心跟党走的忠诚基因、铁拳打胜仗的战斗基因、铁血敢担当的荣誉基因、铁骨不变形的作风基因。”这些表述,得到官兵特别是长期在铁军工作的老战士、老领导的广泛认可。为什么认可?因为它真切地从铁军90多年的历史中浮现出来。因为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有太多印刻在官兵记忆深处的故事——那是一部响当当的铁军历史。

这是军旗升起的地方。铁军所属某团最早前身是1924年11月组建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装。1925年11月,以铁甲车队为基础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4军独立团,即“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并代表第4军荣获“铁军”盾牌。铁军威名,由此发端!

这是军魂发源的地方。三湾改编后,毛泽东在工农革命军一师一团二连,也就是铁军所属某团红一连的前身,亲自发展6名党员,建立了全军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开创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先河。

奇袭汀泗桥、大战贺胜桥、直捣武昌城……翻阅铁军历史,其中短短一句话更让我印象深刻:“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铁军先后历经3000多次大小战斗无一不胜。”

对一支部队来说,还有什么比打胜仗更能说明问题呢?部队打不了胜仗,谈何对党忠诚?谈何作风纪律?谈何血性担当?这“3000多次战斗无一不胜”,不正是对“铁心、铁拳、铁血、铁骨”这些字眼最铁、最硬的注脚吗?

铁军精神传统意味着什么?不仅意味着一种集体记忆,更意味着一种集体文化人格。正是这样的集体文化人格,把“当先锋”“打胜仗”“抢第一”等深深地嵌入到部队的精神追求当中。

(二)

历史的阳光下,除了荣耀,还有什么?

在铁军某团,赫赫有名的“叶挺独立团”团史馆坐落在营区最中心的一片高地上。这栋相对独立的建筑,虽然显得有些陈旧,但正前方“叶挺独立团”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让人在无声中感受到它的分量。团史馆的周围,便是各个连队的宿舍楼。在一面面迎风招展的红旗中间,同样挂着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强渡乌江连、飞夺泸定桥连、刘老庄连……

历史的荣光洒落在营区的每一个角落,也洒落在官兵的心里。在这里,如果你问起官兵,对于团队历史是什么感受时,说得最多的就是自豪、荣耀这样的字眼。

但是,在铁军所属“猛虎团”的团史馆,我在载满荣誉的墙上,却意外地看到了一次失败经历——一次被官兵写进团史馆的失败经历。

几年前,在上级组织的一次紧急拉动当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团没能按照预定时间到达指定地点。战场不允许讲任何理由。没多久,上级首长给铁军送来两个问号:铁军生锈了吗?猛虎打盹了吗?

这样的问号,对铁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刺激!80多年来,铁军打了多少恶仗硬仗?获得多少胜利?前辈用鲜血打下的牌子,怎能在这一代人手上砸掉了?那一刻,“生锈”“打盹”这样的字眼,像钢针一般扎在铁军人的心上。

接下来的故事,没有出乎人的意料。两年后,这个团队连续在军区和总部组织的重大演习当中,再次赢得了头等荣耀。重温那段时光,入伍11年的战士辛雷冰有些哽咽:“面子是一点一点挣回来的,没有人知道我们为了打翻身仗付出了多少努力,但是最后赢回了尊严,重振了猛虎雄风,我们每个人都感到很值得。团队终于可以踏踏实实地面对荣誉室里的那一面面泛黄的锦旗。战士们退伍的时候,也觉得脸上有光。”

岁月无声,生命有痕。赫赫威名给今天的人们带来荣耀,也带来众多无形的压力;它是无声的鞭策,它更是源自灵魂深处的尊严和自信。而且还应该看到,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历史感的人,才会真正倍加珍惜自己的历史荣光和精神传统,才会真正去捍卫那份厚重的尊严与自信,才会真正把责任和使命高高举过头顶。由此,历史荣光才得以延续,精神传统才得以延伸。

(三)

没有战火,精神传统靠什么历练?

和平年代,悬在一支英雄部队头上最大的问号是什么?那就是昨天的胜利之师,能否继续成为明天的胜利之师?能打仗吗?能打胜仗吗?

在战场上,回应质疑的最佳方式当然是看战果。

去年5月,中原腹地某射击训练场,大雨滂沱。泥水里,除了雨点溅起的水花,还静静地趴着十多位顶级狙击手。这是上级组织的特战侦察专业比武。雨点打在脸上,远处的靶心在雨中若隐若现。枪声骤响,子弹冲过雨幕,直奔靶标。步枪10秒精度速射,98环,又一项纪录被刷新!枪手站起身来,淡定地走向集结地。

他叫王连根,铁军某部一连战士。这个入伍6年的山东籍小伙子告诉我,此前他被选为侦察尖子集训,并不被看好,但他知道勤能补拙,作为一名狙击手最终要用枪杆子说话,让数据说话。在参加比武前,他在规定训练科目的基础上,又反复给自己增加难度,力争让自己的潜能达到极限。当然,像雨中射击这样的科目,他早已非常适应,取得好的成绩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他说,当成绩宣布的时候,自己的确很自豪,因为他觉得那一刻他就是他的团队,他就是铁军。

王连根自然只是铁军的普通一兵,但是他的这些话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铁军官兵的集体心态:没什么可说的,我来就是拿第一的。然而,第一名只有一个,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各种复杂考验,铁军靠什么让自己踏实?答案只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超乎寻常的付出。除此之外,没有别的秘诀。

官兵告诉我,在超强度的作战训练中,常常一项任务的总结会,就是下一项任务的部署会。在这样的紧张状态下,为了使部队随时能够以最好的状态应对可能面临的诸多考验,他们喊出了这样的口号:“事事当成仗来打,仗仗打成漂亮仗;天天当成史册写,册册写成光荣册”。

近年来,铁军部队在战斗力建设转型发展的征程中从单车、单炮到师团成建制成系统,从自成体系到综合集成,从陆战场到海战场,从有形战场到无形战场,从“陆上猛虎”到“海上蛟龙”,实现了脱胎换骨的重塑。仅2013年以来,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比武竞赛,铁军部队就拿到了28个总体第一、87个单项第一。

对一支部队来说,历史永远不会再给它与过去同样的战争场景;它面对的每一天,就像它面对的下一场战争,永远都是全新的。为了延续辉煌,它所能做到的就是不断地自我施压、自我摔打、自我超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这样的状态下,没有硝烟的日子还会是掩盖利剑锋芒的“鸭绒被”吗?

(四)

怎样让身边的历史活起来?

树高千尺根往下长。对一支部队来说,最能教育人影响人的历史就是自己的历史。

长时间以来,铁军所属很多连队、团队都养成了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就是每次重大任务来临,都要组织官兵到连史馆、团史馆走一趟。某团政治处主任马义书跟我说,每次组织这样的活动,大家都很安静,他能理解,那些陈列出来的史料,尽管官兵已经反复看过一遍遍,但每一次都会有新的感受。他常听到官兵在训练最艰苦的时候这样激励自己:“老前辈在战争年代连命都不要,比起他们,我们这点苦算得了什么?”他问我,你觉得这样的话是口号吗?我不觉得,因为我跟他们的感觉一样。

精神传递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重复、不断唤醒、不断触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新形势下需要运用更加喜闻乐见、更加能够形成情感冲击力的方式方法。

去年10月,一场由该集团军战士业余演出队精心创排的《永远的铁军》军史文艺演出在集团军军史馆首演。观看演出的官兵们心潮澎湃:“干不好工作,对不起先烈!”

在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集团军组织“学战史、析战例、寻答案、促转变”活动,让官兵从铁军的辉煌战史中,不断读懂铁军含义、摸透铁军性格、解开铁军制胜之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