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7-03-09 信息来源:新田新闻网
坍塌的寨门
残破的寨墙
整齐的石阶
红网新田站3月7日讯(分站记者 唐人杰)新田县三井学校退休教师郑时仁向记者报料,三井镇七贤山村一带有一个丫髻寨,规模很大,部分寨墙保存完整。
3月6日,记者与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史世冬及几名旅游爱好者一道,随郑老师去登丫髻寨。
丫髻寨位于七贤山村与长峰村之间,比旁边的三岭寨还要高,原属七贤山,后卖与长峰廖家。远远望去,丫髻寨的两个山头恰似一对丫髻,想来“丫髻寨”正是得名于此。
我们将车停在长峰村,由山的东南面上山。山路不是很陡,但灌木和细竹甚多,好在郑老师此前已花几天时间砍出了一条小道,大家便抓着竹木一路向上攀登。大约一个小时后,我们到了一块很平整的大石前,踏上去就是一个观景台,下面村庄、稻田尽收眼底。
郑老师带记者绕到一边,指着一处灌木说,下面就是寨墙。记者用木棒扒开灌木杂草,果然看到了一堵依山势而堆砌的不规则的石墙,长约10余米,高不过一丈。记者不免有些失望。
郑老师笑了笑,叫记者别急,我们再往上爬。绕过峰顶,我们来到了山的西北面。穿过一片茂密的竹林,一堵高大的石墙赫然出现在眼前,大家不由得惊呼起来。
这可不是一般的寨墙,其高宽均在一丈以上。中间一条两米多宽的寨门已经坍塌,巨大的石块掉落到坡下,满地皆是。一条两米多宽的石阶,在落叶的覆盖下一直往山下延伸。
史世冬解释,一般来讲,像这样的具有防御性质的军事工事,只有一个入口的称“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入口的才叫“堡”。他认为,丫髻寨唯一的入口,毫无疑问就是西北面这个寨门。
我们劈开竹子,沿着高大的寨墙,艰难地往前行。寨墙已经明显倾斜,有随时倒塌之虞。其实,寨墙保持这种姿态也许有几十上百年了。
走了近百米,一直没有看到寨墙的尽头,是一段倒塌的寨墙挡住了我们的去路,使我们不能再往前探寻。初步估计,寨墙长度应在两百米以上吧。
据《郑氏宗谱序》记载:“元朝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天下混乱,立寨(丫髻寨)上山二十余年,未获安席。及明洪武摄位招抚下山,编列民籍,祖与妣寄居大山口冲头窝,因风水不便复回祖居七贤山,见此地层峦耸翠拥于后,活水绕流尽于前,来龙有三峰钟秀,南朝有野岭之文屏,大启尔宇,肇基立业……”
从宗谱上可知,郑氏族人曾于元末明初在丫髻寨躲避战乱20余年,后回迁七贤山定居。郑氏十五世祖铭远公在京为官,后回家隐居丫髻寨,此时正好是明建文帝朱允炆失踪之际,建文帝是否藏匿于新田或者就住在丫髻寨不得而知。纵观丫髻寨现存的规模,肯定不是当时只有几十口人丁的七贤山村所能修建的,抑或是一个来自外界的庞大势力对原来的丫髻寨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把旁边的三岭寨修筑成一个瞭望台,其用心良苦不言而喻。
此行意犹未尽,唯有留一个遗憾,将答案放在下次的探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