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库

永州岛
爱链永州,一网情深!

宁远最有故事的一条老街,值得走走

更新时间:2017-12-25 信息来源:宁远旅游


让你穿越回那梦中的老时光

漫步丁字街

文:刘双全

宁远老城是一块弹丸之地,只要花上抽一袋烟的功夫,就能走访东南西北四门;再耗上吃一顿饭的时间,就能绕城一周,观看“三槐、九井、十八巷”了。

养正槐

(城北农贸市场)

摄影:童一飞

既然县城这么丁点大,那么一条小小的丁字街就更不用说了。街道座落在县城的正中心,坐北朝南,成丁字型布局,故称为丁字街。街上只有百来号人家,房对着房,中间隔着一条不足四米宽的青石板路,人和人打招呼,不用走路,伸伸手就可以触到对方的手指。向东走与文星街相接,向西行与灯笼街相连,朝南就是府正街,过了府正街就是南门桥(又称七七桥),过了南门桥,就到了南门街。从丁字街向北走,是北正街,往西行就是西门街。

南门桥·(网络)

北门街

西门街牌坊

既然丁字街是县城的主要街道,理所当然的成为当时城内政治、文化、商业和市民居住的中心地段。历年来,县府衙门就设在这里。衙门是八字形构建的,一条整块的石门槛横在门前,两旁的门当户对簇拥着一扇包了铁皮,钉了铁钉,安了精致门环的大门,大门两旁立着一对龇牙裂嘴的石狮子,显得特别威武庄严,人们到了这里就会倒吸一口冷气,然后匆匆离开。

进了衙门,右则耸立着一座砖木结构高达四层的钟鼓楼。拾级而上到达楼顶,要花一肚子力气,爬上顶层,从瞭望窗口,可俯瞰全城风光,成了当时全城的制高点。这座钟鼓楼每天有人敲鼓鸣钟报告时辰,是全城百姓可仰望可聆听的一处圣地。解放后,楼顶安装了防空报警器,“呜、呜、呜”的气笛声代替了昔日的晨钟暮鼓声。

操坪上有一棵梍角树。兵丁驻扎这里,保护着县府衙门的安危。

这所衙门里不知演绎过多少动人心魂的壮举,蕴藏着多少委曲婉约的故事。民国十六年,宁远城乡的穷苦百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了农民革命风暴,革命先烈柏忍(女共产党人,宁远北乡柏家人)带领着农民协会的会员和城内组成的童子军上街游行,押解着一些土豪劣坤来到伪县府门前,戴高帽示众,一边呼喊口号,一边张贴标语,还砸毁了伪警察局的牌子,扬言揪出伪县长出来批判斗争,大大倒了县府官员的威风。吓破了胆的伪县长,设下陷井,四处捉拿柏忍,不久,柏忍终于逃不出魔掌,被捕归案,关押在伪警察局的班房里,受尽酷刑,最后在县府衙门里过堂受审,被判死刑,从丁字街押解出城,一路高呼革命口号,就义于五拱桥下。

柏忍

五拱桥·LSH

这所令人望而生畏的县府衙门,在宁远县城解放期间,被共产党新政权接管了,成了当时人民政府的临时办公地,由县公安局进驻伪警察局。一九六三年我由万群饮食店调来这里担任打字员,对这里的一切分外熟悉,至今记忆犹新。

在县府门前,也就是丁字街道横直交接处,有一块三角坪地,正中央立着一块刻有《全国抗日阵亡烈士纪念碑》的石碑。这座石碑不高大,不雄伟,确实见证了宁远人民对抗日战争这段历史的殷切纪念,并把它完好无损地保护至今,成为县城一处亮丽的视点。

1945年立建。地基座高0.6米,六面形,每面宽0.75米;二级座高0.2米,正方形,每边宽0.7米。主碑高1.8米,方形,每边宽0.47米。上书楷体阴刻碑文“全国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亭为青石四角瓶盖,大于主碑,高0.4米,顶为石质宝瓶。

有时来到这条老街,往事的情景历历在目。那些郴桂会馆、宝庆会馆依稀可辨,那些商业铺面,如瓷铁店、南杂店、棉布店、宁远书局、城关印刷厂、红旗桨糊厂旧貌犹存,特别是三合粉馆,得月楼丐馆一些小摊贩密密麻麻罗列在这条街上,风姿难忘。

想当年,三合粉馆那土榨的浸水粉,是用人工搬动木制土榨生生挤压出来的细细粉丝,调以胡椒骨头汤,撒上葱花、芫须,只要花上一毛钱就能尝到那清香可口的鲜汤粉丝了;饮食合作商店的油炸粑粑、饭古粑粑、油条、豆浆让你老远就闻到香甜,流出了口水。那坐台的妹子,人称“五朵金花”的美女,人们不买也要来这里闻一闻、看一看、不饱口福,也要饱饱眼福的。

值得一提是一位姓陈的银匠师傅,柜台上摆着一个小火炉,一手拉风箱,一手添木炭,火苗一窜一窜的把银水熬沸了,立忙倒在模子里,稍等冷却,用小铁锤敲打锻造,再用嘴对着吹壸,吹火焊接,一件件精美的银饰就做成了。那些银手镯、银戒指、银颈圈、八仙帽花吸引着四乡进城的人前来观看,还有从老古瑶山来的少数民族同胞,不惜花工花钱硬是要专程到这里买上这些珍爱物件才肯转回山。

还有一家印刷厂,专制石板印刷品,把那些布告、标语、画册、字贴通过土法印刷出来。小时候,看到那些杀人布台就是在这里印刷出来的,宁远文庙珍藏的《九嶷山诗图册》石版画也是我亲自登门,由文化局出资,在这里印刷成册的。进入作坊,一尊凹形大石槽上站立着一个人,两脚用力滚动着石槽,把那描写在石印纸上(一种特殊半透明的纸张)将字画压印出来。工艺笨拙原始,制作费时费力,在当时没有照相制版的情况下,只有靠这种土法生产了。现在看来,这是一项典型的非物资文化遗产,可惜再也见不到了。

更有趣的是,这条街到了晚边,穿梭拥挤的人们慢慢散去,繁华的街道渐渐趋于平静。街民在繁忙了一天后,开始关门点灯,一家人坐在家里品酒吃饭。酒醉饭饱后,一手拿张板凳,一手操着家伙,一摇一摆地来到县府门前,纪念石碑下,在三角坪里找个位置坐稳妥了,有的拉二胡、有的吹笛子、有的弹三弦、有的敲渔鼓,这个街道“逗逗班”的自娱自乐演唱会在夜幕中开始了。李火生的《梅花三弄》二胡曲、板板鞋的《水落音》笛子声在夜空中飘荡,银匠师傅陈玉卿的三弦也“叮叮咚咚”地弹奏开了,接着胡茂清的渔鼓调有声有色地唱了起来,还有高炳荣哼唱的祁剧老腔,让人拍案叫好,最后“有崽婆”说书讲故事,一部《封神演义》从头至尾吸引着围观的人们,不到午夜不得歇息。

现在这条街道已重新装修,仿古旧的装饰虽然不像以前那么精美,而当时的那番景象却依然存在。那些开店的、经商的、仍然把那些土特产品、塔塔罐罐、瓷器铁器摆满一路,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漫步在这条街上,会让你流连忘返……

217年12月9日丁字街·LSH


分享到: